让职业教育站得更高走得更远

作者: 时间:2020-09-06 点击数:

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

  相比较普通教育而言,职业教育在我国历史较短,理论研究有待深化、实践探索有待丰富。在建设教育强国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今天,对职业教育的内涵、特征、作用等问题形成清晰认识并取得共识至关重要。

  1.职业教育的内涵

  从我国的实践探索来看,职业教育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、层级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。

  1996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》规定: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”“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、中等、高等职业学校教育

  之后,通过三改一补措施(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、短期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、改组和改制,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补充进高职院校),高等职业技术教育(大专层次)得到了快速发展。

  2014年,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》指出: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。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。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。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、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。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。

  这一制度的设计表明,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层级上已从原来的中等、大专两个层次向上延伸至本科、研究生层次。尽管对后两个层次是否是职业教育,业界认识并不完全一致,但探索一直未停。2019年全国已有15所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,在更名为大学的同时,试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。

  对职业教育内涵,我们可作如下理解:

  丰富性。职业教育既有狭义的概念,也有广义的概念;既有学历的,也有非学历的;既有正规的,也有非正规的;既有学校实施的,也有社会实施的;既可以是某类职业的,也可以是特定岗位的;既有知识的教育,更有技术技能的培训;既可以是职前的,也可以是职后的。

  开放性。培养(培训)对象的开放:既可以是在校的学生,也可以是非在校的其他从业人员;既可以是在岗人员,也可以不是在岗人员,甚至是退休人员。办学形式的开放:既需要在学校进行知识、技能教育,也需要在生产、管理、一线企业接受培训。培训内容的开放:既可以是专业或专门的知识、技能,也包括生活的知识、技能。因此,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。

  融合性。从教育内部来看,职业教育要强化与基础教育的融合。一方面,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,为一部分学生选择职业教育、完成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。另一方面,职业教育也要反哺基础教育,通过为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创造条件等形式,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职业意识。同时,还要加强与高等教育的衔接,为学生接受更高一级的技术技能打下文化与技术的基础。从教育外部来看,职业教育要强化与行业、企业、用人市场以及社会的融合,树立以服务求生存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想。

  发展性。职业教育首先表现为一种就业教育,但不是断头教育。从广义的职业教育来看,其内涵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,势必还要将生活、生存技能教育等纳入其中。同时,其层级也应不断提高。

  2.职业教育的特征

  概括起来,职业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:

  办学模式的双主体。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和培训,需要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。广受推崇的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,其核心是受培训者每周在企业34天,作为学徒接受实践培训;在职业学校12天,作为学生接受理论教育。近年来,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提倡校企合作,教育部开展的现代学徒制、人社部开展的新型学徒制,以及教育部建立的行指委等,都是对这一办学模式的探索。

  培养要求的双目标。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,又要掌握该学历层次应具备的技术技能。加拿大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)教学模式,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,强调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实际综合能力(包括操作能力、动手能力等技术技能),同时强调学生掌握与运用这种技能所必备的知识与态度。

  人才规格的双证书。是指职业教育学生毕业时既取得学历证书,又获得与本专业(职业、岗位)相关的职业资格(技能)等级证书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“1+X”证书制度,其目的就是在学历证书取得社会认可的同时,进一步强化劳动力市场对学生技能的认可,从而拓宽就业创业渠道。

  服务面向的双功能。职业学校既要举办学历教育,也要开展非学历教育(岗位培训、职业资格培训、劳动力转移培训、继续教育等)。

  师资队伍的双技能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强调它的实践性和岗位能力,因此,教师既应具备相关专业(工种)的理论教学水平,又要具备相关行业、专业、工种、岗位的实践教学及其指导能力。以瑞士钟表师职业为例,学生每周一天在学校学习关于材料、机械原理、数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,其余时间都在钟表企业跟随师傅实践操作,师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发挥着关键作用。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,正是基于职业教育这一特征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。

  3.职业教育的作用

  职业教育的诸多重要功能

  更好地发挥在教育普及中的中坚作用。2019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9.5%,其中,中职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.18%,贡献率接近40%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.6%,其中,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281万人,贡献率为16.5%。中国是发展中人口大国,不可能人人都上普通高中、普通本科,实现2035年教育普及目标(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%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%),要继续发挥职业教育在教育普及中的中坚作用,这对于我国保持一个合理的教育结构、层次与体系非常重要。

  更好地发挥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催化作用。职业教育是一种缺什么学什么、缺什么补什么的教育,是人力资源开发最直接、最快速、最有效的手段。当前,各种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业态不断涌现,职业教育要加速培养与之匹配的大量一线人员。

  更好地发挥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基石作用。从人员结构上来看,制造业中技术研发人员是少数,制造、生产一线人员是大多数(2010年,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中,技术研发人员与制造、生产一线人员比例为115.6)。相对于产品设计而言,产业工人的技术技能更为关键,只有高水平的工人,才能将产品设计变成现实。因此,职业教育要将培养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产业大军作为重要使命,托起中国建设制造强国需要的人力资源底座。

  更好地发挥在教育扶贫中的长效作用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,职业教育还要继续发挥在解决相对贫困、巩固扶贫成果中的优势。让一大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,实现创业就业。要教育培训一批有文化、懂技术、善经营、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,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技能培训,推动农业转型升级,致力农民增收创收。要加快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,拓展就业渠道,为城市化进程储备相适应的技术技能。

  更好地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融通作用。一带一路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辅之以教育同心同向,技术技能是无国界的,更易嵌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、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,更易被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接受。鲁班工坊在海外普遍受到欢迎,充分展现了技术技能在国际合作中的魅力。

  职业教育对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作用

 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,得益于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承、创新与积累。但知识和技术技能在传承、创新与积累上走着两条不同的路线:知识的传承即使中断了,只要有载体在,后人还可以恢复;但技术技能的传承一旦中断,后人就无法恢复。我国许多技术技能之所以没有得到传承,正是因为缺少系统而规范的职业教育。

  职业学校是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载体。我国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技术技能传承模式,规模较小、缺乏标准、难以为继,很难培养出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。因此,职业院校要按照现代学校理念、现代生产理念,把技术技能传承与积累作为自己神圣的办学使命。

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。在专业建设上,要加强与产业、职业岗位的对接;在课程内容上,要加强与职业标准的对接;在教学过程中,要加强与生产过程的对接。在教学方式上,要广泛开展体验式、实践式、沉浸式教学,加大实习实训比重;在教材建设上,要及时吸收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方法,缩短教材更新周期。

  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。名师出高徒,这一点在技术技能的传承上更显突出。必须真正打通技术技能大师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,对于非遗传承人、工艺美术大师等能工巧匠、有一技之长的人才,当取消学历等有关限制,授予其教师资格。只有建立一支与技术技能传承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,才能培养更多中国工匠。

  要切实更新观念,培育新型文化。通过职业教育卓有成效的发展,弘扬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。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员的职业地位、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,倡导追求技术技能、崇尚技术技能的价值取向。

  职业教育对助力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作用

  紧盯实体经济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,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。我国目前技能型人才缺口将近2000万,解决好这一难题,是未来职业教育的重大课题,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机遇。要盯准实体经济需求,促进供需有效对接,促进教育链、专业链与产业链、人才链的有机衔接,引导职业院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,优化专业结构布局。要发挥好双主体办学模式中学校和企业的两个积极性,完善招生即招工、教学即生产、教师即师傅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,确保实体经济人才需求得到有效供给。

  瞄准新兴产业。新兴产业催生出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,衍生出一系列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行业。新兴产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,也引发对技术技能人才新的需求,从而成为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。有关数据显示,在现代制造业、新兴产业中,新增从业人员70%以上来自职业院校。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经济、科技、业态的新变化,瞄准新兴产业对一线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要求,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,加快建设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,逐步探索与新兴产业紧密相连的人才需求跟踪和服务机制,为新兴产业定向培养真正用得上、用得好的实用性人才。

  助力现代服务业。与传统服务业相比,现代服务业的经营方式、服务流程、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都发生巨大变化,形成了小小屏幕万物皆有的格局。现代服务业中信息化特点更为突出,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信息技术,懂得利用信息平台处理业务,快速、高效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。提高现代服务业中密集型劳动力素质,将是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。因而,职业教育要密切跟踪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,研究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,细分能力要求的各个组成部分,优化课程设计。

  链接

  对职业教育的经典表述

  《教育大辞典》(顾明远主编,1998年版)

  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。黄炎培等所倡导的教育思想,其基本主张是通过对学生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、技能的教育训练,沟通教育与生活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。

  这一定义表明,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某种职业或生产、劳动领域,是一种既传授知识也传授技能的教育。职业教育要教导或训练学生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,促进职业学校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。职业教育是沟通教育与生活、学校与社会联系的转化器。

  《国际教育辞典》(特里·佩格等主编,1978年)

  所有旨在提升职业能力的校内外活动即为职业教育。包括学徒制、校内指导、培训项目;在岗培训、人员的再培训。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引导、具体技能培训、最终的就业介绍。

  与上一定义相比,该表述最为突出的一条是开宗明义地指出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:提升职业能力。将办学形式从校内扩展为校外,培养对象从在校学生扩展到在岗人员,同时增加了所谓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内容,即职业引导和就业辅导等促进人们更好就业的辅助性培训。

  《国际教育标准分类》(联合国教科文组织,2011年)

  主要为学习者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,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从业所需特有的知识、技艺和能力而设计的教育课程。这样的课程可能有基于工作的成分(例如实习、双轨制教育课程)。成功完成这类课程,授予认可的与劳务市场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,相关国家主管当局和/或劳务市场承认其职业定向。

  这一分类,主张职业教育也要像传统学校里的知识教育一样,设计相应的课程。当然,职业教育中的这种课程设置,还要增加学生实习的内容。完成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生,除了拿到学历证书之外,还要颁发职业资格证书,以供劳动力市场认可。这一分类的重大意义在于,将职业教育与一般普通教育区别开来,即职业教育要突出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。正因如此,OECD2010年发布《为工作而学》,指出职业教育的主要培训目标是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;在2014年发布《学校之外的技能》,指出职业教育应使学生获得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系列技能、基于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为学生提供高效的生涯指导等。

  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》(世界银行的政策文件,1991年)

  对专门技能的培训,只有建立在坚实的普通教育基础之上才会更有效,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为很多传统的手工业和行业提供了这种基础。

  这一判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,职业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,更不可能独立发展,它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特别是与基础教育的紧密关系。

来源:《光明日报》,2020-06-09

 

Copyright  2014-2019  广东开放大学学习型社会研究中心制作维护   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

电话:020-83491253    地址:广州市下塘西路1号 广东开放大学8号楼402A  |  邮编:510091